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提纲)
2024年12月10日
一、总体概况
本学位授权点于2002年、2004年、2007年分别开始招收经济法学、国际法学、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招收经济法学、国际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四个方向的法学硕士研究生。
法学学科是安徽财经大学三大主干学科之一,在安徽省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2024年10月,国际法学学科入选安徽省特色学科。2024年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准立项3项(重点项目1项)。2024年法学院教师发表期刊论文21篇,共有6项智库成果分别为获得副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的成果或被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等采纳、并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其中A+级1项、B级4项。
本学科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培养了大批德智体美劳、德法兼修的优秀毕业生。截至2024年底,本学科学术型硕导2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导师22人,占比100%,另外具有正高级职称导师10人,占比50%,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安徽省首届十大中青年法学法律专家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坛新秀4人,校聘龙湖学者4人,海归博士2名,有国外(境外)访问学者经历的教师8人,3位老师获安徽财经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截至2024年,共有3位教师入选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CLSCI)论文发表“高产作者”。2024年,陈心哲获“第四届全国教学创新大赛安徽省赛三等奖”,洪莹莹入选省社科界“优青”人才库,胡玲被评为《科技与法律(中英文)》2023年度十佳优秀青年作者。2024年学院共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4人;2024年共授予学术型硕士学位40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养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扣好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德育纽扣。本学科重点开展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党建和思政工作。
1.坚持党建引领法学教育工作。按照党中央、安徽省委、省委教育工委和校党委的安排,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教育理念、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创新管理机制等重点工作,作出了具体工作规划。政治理论学习常抓不懈,坚持用党的先进思想理论武装师生头脑,不断触动灵魂深处,及时完善有关学习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坚定不移推进“三全育人”模式。通过与大友昱达、蚌埠市高新区相关企业等进行党建结对,采取法官检察官大讲堂、法律诊所等不同形式,加强与公检法司等实务部门的全方位合作,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联合培养法学研究生的工程建设。
3.定期举办研究生论坛,强化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推动思政元素进入专业课堂,嵌入思政要素和红色基因。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本年度本学科根据研究生培养制度,狠抓落实,重点开展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制度建设,狠抓落实,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规范与引导作用。定期编纂《法学院管理制度汇编》《法学院科研管理制度汇编》等,通过制度制约权力和保障师生权利,打造科学管理、和谐有序的学习工作氛围。
2.引入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优秀青年教师从事研究生课程教学,校内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积极参与“研究生科研创新团队活动” “龙湖法学沙龙” “法官检察官大讲堂”;加强与实务部门的深度对接,积极促进研究生理论和实践水平双提升。
3.认真执行《法学院学生参加学术报告活动管理规定》。2024年,学院邀请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学术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小君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刘剑文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院长肖新喜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袁钢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学,不仅有力地提升了研究生学术水平,也进一步扩大我校法学学科影响力与专业知名度。
4.法学院主动适应我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情况,采用多渠道、多种方式在省内外进行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研究生生源得到明显改善。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本年度本学科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生教育改革。
1.在法学一级学科范围内制定了新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其培养环节设计合理,学制、学分和学术要求切实可行。新的培养方案设计了法学四个学科专业及相应的研究方向,体现了法学研究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结构、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学术能力,契合了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安财新经管”的发展战略。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了“打牢基础、兼顾方向、体现特色”的精神,适当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的数量;在学术活动、社会责任和社会实践、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方面也作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2.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对研究生导师的确定实行研究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依据导师上一年度科研情况、所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及研究生的实际表现,确定每名导师本年度新增或调减所指导的研究生数量。在日常管理中,动态跟踪导师的指导情况,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3.深入开展研究生科研创新团队学术活动,本年度开展7期活动,成效明显。本年度学院继续夯实 “研究生科研创新团队”学术与教学研讨平台,定期邀请学院老师带领学生就各学术主题展开研讨,逐步引导教师学术水平与教学能力的相互促进与提升。鼓励导师指导并带领研究生参加校内外研究生论坛。2024年研究生参加校级以上研究生论坛达20余次,获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优秀奖5次。在法学院举行的2024年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中,评选出12篇获奖名单。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6篇。此外,法学院学生自办的《法学探索》等刊物也越办越好,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与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大力推进法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尤其是针对法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开题、预答辩、答辩环节,学院制定了一整套规则,严把出口关。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在开题、预答辩环节,严格把关。没有通过的,必须参加第二次论文开题或预答辩,并实行师生结对帮扶政策。第二次开题不通过的,论文不得进入下一写作环节,预答辩不通过的,学位论文坚决不予送审。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本年度本学科的教育质量总体有所提升,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研究生生源质量总体有所提升。2024年报考本学科的研究生人数99人,实际录取34人,其中重点大学的生源数有所增加。
2.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总体提高。学生论题选题切合专业培养计划要求,且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有效加强研究生学生科研和创新培养与教育,学院非常注重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2024年度,研究生共发表专业论文34篇,其中在校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研究生科研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国际合作交流有所增加。本年度委派2名教师出国进行学术访问交流,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日本岛根大学等国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开展线上、线下学术会议等。
4.2024年法学硕士毕业生为35人,就业率为97.14%。就业主要流向为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企业。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选择到企业就职的毕业生较往年有所增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5.学科建设经费充足,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明显。目前,本学科共有3个省级教学科研团队、3个省级可用于研究生教学科研的平台,3个校级学科特区、6个校级科研平台。全部研究生成为导师的科研助理,实现教师和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双向参与。
六、改进措施
本学位授权点将在夯实既有基础上,继续深化法学学科建设改革,并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加强研究生思想的教育工作,认真落实“三进”活动方案。进一步修改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方案。
2.优化研究生日常管理,强化学术导向,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实务部门专家,针对法学研究生开展学术讲座和实务讲座,积极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着力提高实践能力。创新法学院学生自办的《法学探索》刊物,定期组织研究生论坛,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与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加大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力度,拓展研究生攻读博士研究生的点和面,提高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尝试与国外高校建立横向联系,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