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提纲)
学校 (公章) | 学位点名称:法学 |
学位点代码:0301 |
2021年12月10日
一、学科总体概况
法学学科是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是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其直接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并通过秩序的构建与维护,实现公平正义,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2002年、2004年、2007年分别开始招收经济法学、国际法学、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招收经济法学、国际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四个方向的法学硕士研究生。
法学学科是安徽财经大学三大主干学科之一,法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安徽省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法学)并列第69名,比2020年提升2位,位列全国法学学科前40%。我校法学学科也是安徽省高校上榜的两个法学学科之一。2021年度,我院共申报1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准立项2项,另有两项通过通讯评审上会并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孵化项目立项;另外,获得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4项,最高人民检察院项目立项1项。立项数量和质量保持稳定。2021年学院教师智库成果取得新突破,科研服务社会成效显著。共有18项智库成果分别被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及全国政协、省政协、安徽省委统战部等批示或采纳,其中A+级1项、A级2项、B级7项。王姝文获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表彰,被授予“参政议政先进个人称号”;黄信瑜收到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一封《感谢函》,获民革中央表彰。
20余年来,本学科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培养了大批德智体美劳、德法兼修的优秀毕业生。截至2021年底,本学科学术型硕导2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导师占比89.3%,另外具有正高级职称导师13人,占比46.4%(含外聘1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安徽省首届十大中青年法学法律专家1名,3位教师入选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CLSCI)论文发表“高产作者”。校聘龙湖学者3人,博士后8人,国外访问学者7人,海归博士2人。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坛新秀3人。两位老师获安徽财经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
本学科目前在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98人。2021年学院共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6人;2021年共授予学术型硕士学位22人。
二、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法学学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铸魂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为己任,以获批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立项为契机,全面推进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项改革,以提升研究生政治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
本学科重点开展了如下六个方面的党建和思政工作。
1.培养卓越法治人才必须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必须将党办教育的方针落在实处。本学科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领会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现教育师生全员全覆盖。
2.坚持“学”字当头,学思践悟。坚持“讲”字为要,成立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和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全年共组织46场针对师生的专题宣讲。编排全国模范法官、学院校友魏晶晶先进事迹舞台剧,在全院师生中展演讲述魏晶晶的感人事迹,以讲促学、以讲增信,进一步坚定师生的理想信念。
3.与蚌埠市依法治市办公室共同承办习近平法治思想研讨会,组织部分师生编写《习近平法治思想读本》《习近平法治思想暨法治建设知识学习手册》,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落到实处。
4.通过与安泰达律所、蚌埠高新区等企业进行党建结对,通过法官检察官大讲堂、法律诊所等不同形式,加强与公检法司等实务部门的全方位合作,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联合培养法学研究生的工程建设。
5.强化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推动思政元素进入专业课堂。首先,坚持“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进一步修订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优化,将思政教学目的和内容贯穿于学院法学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授课计划、培养方案、教案设计等各个方面,以法学专业课程计划制定促进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法学课堂教学改革,在规范教学和案例教学方面嵌入思政要素和红色基因。
6.创新和丰富研究生培养的工作形式和载体,扎实推进辅导员论坛工作和研究生学生干部教育培养工作;落实辅导员支部融合联动研究生党建长效机制和师生支部结对共建工作。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本学科积极探索建立研究生培养制度,旨在保障学生培养质量,提升培养成效及影响力。在实践中,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另一方面,完善学科研究生培养制度,设立实习管理小组,做到事前计划、事中监管以及事后考核规范化,从而切实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制度落到实处。
本年度本学科根据研究生培养制度,狠抓落实,重点开展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制度建设,狠抓落实,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规范与引导作用。定期编篆《法学院管理制度汇编》《法学院科研管理制度汇编》,制定《法学院“炜衡”奖教金奖励办法》《法学院研究生课堂考勤规则及记录》等,通过制度制约权力和保障师生权利,打造科学管理、和谐有序的工作氛围。
2.引入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优秀青年教师从事研究生课程教学,校内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积极参与“研究生科研创新团队活动”(7场)“龙湖法学沙龙”(12场) “法官检察官大讲堂”(9场)以及学院教师主持学术讲座(10场)、学院教师参加学术讲座(12场)等共计50场。
3.建立“教务员—辅导员—任课教师—学业导师—教学督导”五方联动的教学监督机制,建立“2+2”的双匿名评审和双答辩的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机制。
4.聘请知名校友和律所高管担任创新创业和人生导师,建立导师、班主任、辅导员、教务员、校友“五维”联动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本年度本学科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生教育改革。
1.完成了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调整和优化了课程体系,进一步落实了研究生课程授课教师负责制。
2.制定《法学院促进教学工作发展激励办法(试行)》《法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激励办法(试行)》,并不断完善和修订相关制度办法,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倒逼机制。硕士研究生考博再获佳绩,共计4人分别考取中国海洋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连续三年保持4人次水平。
3.深入开展研究生科研创新团队学术活动。定期邀请学院老师带领学生就论文选题、写作、投稿、课题申报、考博等主题展开研讨。2021年开展7期活动,截至2021年底已举办44期。
4.鼓励导师带领研究生开展境内外学术交流活动,2021年共26人次参加境内外学术交流,获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5次;在法学院举行的2021年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中,评选出37篇获奖名单。其中,产生一等奖作品8篇、二等奖作品12篇、三等奖作品17篇。2021年度,研究生共发表专业论文46篇,其中在校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获2021年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立项46项,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结项17项,研究生科研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本年度本学科的教育质量总体有所提升,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研究生生源质量总体有所提升。2021年报考本学科的研究生人数76人,实际录取35人,其中重点大学的生源数有所增加。
2.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总体提高。学生论题选题切合专业培养计划要求,且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年度本学科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含导师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3.研究生国际合作交流有所增加。本年度与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岛根大学、德国奥斯纳布吕克等国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开展线上、线下学术会议等。
4.2021年法学硕士毕业生为29人,就业率为100%。就业主要流向为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企业。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选择到企业就职的毕业生较往年有所增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5.学科建设经费充足,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明显。目前,本学科共有2个省级教学科研团队,2个省级可用于研究生教学科研的平台,3个校级学科特区、6个校级科研平台。全部研究生成为导师的科研助理,实现教师和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双向参与。
六、改进措施
本学位授权点将在夯实既有基础上,继续深化法学学科建设改革,并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优化研究生日常管理,强化学术导向,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鉴于疫情因素,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实务部门专家采取线上方式,针对法学研究生开展学术讲座和实务讲座,积极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和提高实践能力。
2.大力推进法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尤其是针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开题、预答辩、答辩环节,制定更为具体的规则,严把出口关。
3.创新法学院学生自办的《法学探索》刊物;定期组织研究生论坛,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与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进一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全方位、多渠道、线上线下以不同宣传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稳步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