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安徽财经大学青年法学社主办的“世界,如阅而至”法律读书分享会在通慧楼206教室举行。本次活动以“我们如何在文字中建立生活秩序”为主线,聚焦《我的阿勒泰》《被讨厌的勇气》《论犯罪与刑罚》《圆圈正义》《论法的精神》五本跨学科著作,邀请全校师生从法律、哲学、文学等多元视角,探讨青年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下的价值坚守。
分享会打破传统法律书籍的单一维度,将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作为开场。王同学通过书中边疆牧场的自然秩序,对比现代社会的“原子化生存”,提出“法律的终极目的或许是守护像草原一样自洽的人间秩序”的观点,这种文学化的法律思考,让在场同学耳目一新。
随后,法学院赵同学以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为切入点,结合当下AI换脸、数据垄断等与技术革新伴生的问题,剖析“罪刑法定原则在技术时代的适用困境”。2022级张同学则从《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的“地理气候决定论”出发,引申至环境法与区域治理的现实命题,强调“法律的生命在于回应时代的地质层变动”。
心理学著作《被讨厌的勇气》也成为读书分享的亮点。张同学跳出法律视角,借用阿德勒“课题分离”理论,探讨“网络暴力中个体责任的边界”,提出“法治精神的培育,或许始于每个人对‘自由与责任’的重新认知”的见解。而《圆圈正义》中罗翔对“正义永恒追寻”的论述,则被多位分享者援引,成为连接“法律条文”与“人性温度”的桥梁。
此次读书分享会吸引了众多同学参与,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参与学生反馈道:“从草原牧歌到数据算法,从个体心理到社会结构,这些书籍让我看见,法律的本质始终是对‘人如何共同生活’的回答。”
作为“法治文化月”的重要活动,本次读书分享会通过多元文本对话,展现了青年法学生面对时代发展的深刻反思。未来,青年法学社将继续以“跨界阅读”为主题举办更多特色活动,积极引导法学学子触摸时代发展的脉搏,把握时代发展的动向。
(摄影:邱帛;撰稿:赵莉霞;审核: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