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552-3179829
院长寄语

我校法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分法学、法务会计、涉外法治三个专业方向。法学学科是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安徽省特色学科,也是安徽财经大学三大主干学科之一。2021年和2022年“软科中国最好(法学)学科排名”中,我校法学学科均居全国第69名。2007年获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博士化率超过82%。全院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法学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近百篇,已进入在国内三大权威法学期刊都有论文发表的法学院方阵。
法学院历来注重学生素质的综合培养,依托财经类院校背景着力打造法学专业特色,构筑师生的理想家园。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中国梦连着法治梦,期待莘莘学子积极报考法学专业,选择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德法兼修、全面发展、铸造卓越法治人才,让青春在伟大祖国的法治建设中绽放绚丽之花!
院长简介


高海,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江淮文化名家培育工程领军人才,安徽省研究生教学名师,校龙湖学者。兼任中国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会理事、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研究会理事、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理事、安徽省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研究特长为农地法、合作社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法学会重点委托项目、农业农村部农垦局委托项目、中央农办和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软科学课题10余项。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学家》《法律科学》《法商研究》《现代法学》《政治与法律》《当代法学》《法学论坛》《东方法学》和《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观察》等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被《民商法学》等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和转摘10余次。独撰专著3部。
四次获校“十大科研标兵”荣誉称号。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一等奖1次;获蚌埠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
01 学院介绍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学科诞生于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底获准设立经济法专业,1994年4月安徽财经大学(原安徽财贸学院)法学系成立,同年9月首届经济法专业本科生入学。1995年招收国际经济法专业专科生,1996年招收国际经济法专业本科生。1998年全国本科专业调整后,统一招收法学本科专业学生。2005年1月,法学院成立。
法学院现开设法学本科专业,分法学、法务会计和涉外法治三个方向,新开设“数字法学”微专业。法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卓越法律人才计划”“法学综合改革试点”“校企合作法学教育基地”“卓越法治人才教育计划”建设专业。2002年、2004年、2007年分别开始招收经济法学、国际法学、民商法学学术型研究生。2007年获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三十余年来,全院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法学核心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近百篇,已进入在国内三大权威法学期刊都有论文发表的法学院方阵。2015~2020年,法学院在CLSCI发表论文总数连续进入全国百强,其中2015年和2020年全国排名分别为36名、34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项(包括重点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00多项,获得省部级奖10余项。学院拥有经济法研究中心、国际法与国际税法研究中心、东亚政治经济研究所、农地法和合作社法研究中心、地方立法研究院和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中心等校设虚体研究机构,条约与国际税法、合作社与农村社会保障、国际争端与证据法3个校级C类学科特区。
学院定期举办“安财法学大讲堂”“龙湖法学沙龙”“法官检察官大讲堂”“法律诊所”“研究生科研创新团队”等系列活动。先后承办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11年长三角地区法学院院长/书记联席会议,2013年鲁豫皖民商法学研究会年会暨论坛,2017年法学学术创新、法学期刊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研讨会,2018年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刑事诉讼法与证据制度发展研讨会,2023年国际税收专题研讨会暨第九届国际税法前沿论坛等学术会议。多位教师分别担任国家级学术团体的理事或常务理事,受聘安徽省委法律顾问、安徽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蚌埠市委法律顾问、蚌埠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等,积极为地方法治建设工作建言献策,多位老师的智库成果获全国政协、省领导批示。
法学学科是安徽财经大学三大主干学科之一,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安徽省特色学科,在安徽省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根据上海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法学)”,安徽财经大学法学学科2020-2022三年分列第71位、第69位、第69位,位居全国法学学科百强。2023年上海软科法学专业排名中,我校法学专业列全国625个法学院系的第97位,省内专业排名也名列前茅。
目前,法学院在学校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拓展格局,搭建平台,凝炼学科方向,打造专业特色,构筑师生的理想家园,不断加快学院发展的步伐,努力提升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02 师资力量
法学院现有教职工71人,其中专任教师56人。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者3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46人,博士化率达82%。
现有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各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安徽省高端人才引育行动领军人才(特聘教授)和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学者)各1人,安徽省江淮文化名家引育工程领军人才1人,安徽省首届十大中青年法学法律专家1名,入选安徽省社科界“优青”人才库1人,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坛新秀4人,省级卓越教学新秀1人,校聘龙湖学者4人,海归博士2名,国外(境外)访问学者10余人,博士后7人。
3位老师获安徽财经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3位教授入选安徽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3位教师入选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CLSCI)论文发表“高产作者”,3位教师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名单。
03 教学科研平台
模拟法庭实验室、法律诊所实验室
04 特色实验班
法学专业开设法学、法务会计、涉外法治三个方向,开设“数字法学”微专业。
法学专业法务会计方向是我校注重法治人才分类培养的新型特色专业方向。培养特色是强化与学校的会计学优势专业相结合,培养和践行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掌握法学和会计学知识,兼具经济类学科专业基本知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的卓越法治人才。
法学专业涉外法治方向是我校注重法治人才分类培养的新型特色专业方向。培养特色是突出“涉外”因素,核心课程设置开设法律英语以及公司企业法、竞争法、国际商务谈判、比较侵权法、“一带一路”国家法律制度、英美法概论等多门双语课程,培养精通法律英语,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擅于处理涉外法律实务的卓越法治人才。
“数字法学”微专业课程侧重于讲解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经济、区块链、网络安全等数字科技的法律挑战与国家战略。随着“数字中国”进程的不断推进,数字法学是应国家数字化改革和数字经济建设需求而生的,回应了互联网、智能化时代法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新模式,正在发展为高新技术领域人才必须关注的一项重要领域。“数字法学”微专业旨在满足高新科技企业对数字法治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一批对高新科技研发与应用有深入理解,熟悉全球数字法治近况,具有多学科背景与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05 毕业去向
一次性就业率:2021年96.17%;2022年95.64%;2023年97.16%;2024年92.84%。
主要就业单位:党政机关、司法机关(法院、检察院)、监察机关、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与国有企业等单位就业。
升学深造高校: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大学等。
06 名师风采
刘永伟
职称:二级教授
主授课程:国际税法
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被评为安徽省首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首届十大中青年法学法律专家,享受安徽省政府津贴。
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法学,兼任国际经济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财税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等法学权威与核心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际税法学的研究成果,出版专著《转让定价法律问题研究》和《国际税法学精要》,多次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税收行政合作法律问题研究”。
张卫彬
职称:教授
主授课程:国际法
法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高端人才引育行动领军人才(特聘教授)、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校学术带头人,校龙湖学者。兼任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安徽法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法学会国际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曾挂职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受聘安徽省委法律顾问、蚌埠市委、市政府法律顾问。
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和特别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等十余项,并以上述课题为研究重点,出版学术专著《国际法院证据问题研究》和《国际法院解释条约规则及相关问题》,在《法学研究》《法学家》《法学》《法商研究》《法律科学》《现代法学》《法学评论》《政治与法律》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或转摘。博士学位论文曾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学术论文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
纵博
职称:教授
主授课程:刑事诉讼法
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高端人才引育行动“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学者)”。研究领域为刑事证据法、刑事诉讼法。
至今在《法学》《法学家》《政法论坛》《法商研究》《现代法学》《法律科学》《比较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部分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5项。出版专著1部。
赵新龙
职称:教授
主授课程:经济法
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校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社会法学会理事、安徽省政协特聘专家、安徽省行政立法咨询员、安徽省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安徽省劳动学会常务理事等。
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研究专长为农村经济法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5项。出版2部学术专著,20余项智库成果获省部级采纳,在《政治与法律》《农业经济问题》等核心期刊发表30余篇论文,部分科研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中国法学会“中部崛起论坛”一等奖、蚌埠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安徽财经大学“十二五”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各类奖励10余项。
蒋辉宇
职称:教授
主授课程:商法、公司企业法
法学博士,省级线上教学名师,省级研究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法学(学术型学位)与法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校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校骨干教师。
研究领域:证券法、公司法、法务会计、金融科技法律制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省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资助项目2项、省级教学团队1项、省级精品线下开放课程1项、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参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联合研究计划”项目1项。在《法学》《政治与法律》《证券市场导报》《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税务研究》等重点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法律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境外企业境内股票发行与上市监管法律制度研究》1部。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黄信瑜
职称:教授
主授课程:法理学
法学博士,安徽财经大学皖台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在《法学杂志》《行政法学研究》《政法论丛》等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1本。
主持教育部、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和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等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2023年获安徽财经大学“兴教-谋英”科研标兵荣誉称号。
邵朱励
职称:教授
主授课程:国际经济法(双语)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
法学博士,兼任中国财税法学会理事。主要致力于国际经济法、民商法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和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及一般项目等。在《国际经济法学刊》《国际论坛》《上海金融》《现代经济探讨》等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
洪莹莹
职称:副教授
主授课程:经济法
竞争法(双语)
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入选安徽省社科界“优青”人才库。先后主持国家社科青年科研项目1项,省人文社科重点科研项目2项,参与数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政治与法律》《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北大法律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其中部分被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全文转载。
曾荣获安徽省第三届、第五届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人文社科组一等奖,2019年安徽省教坛新秀,2020年安徽省首届卓越教学新秀,2018、2022年安徽财经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王姝文
职称:副教授
主授课程:商法、保险法
公司企业法
日本中央大学法学博士,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主持和参与数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一部,在《中南大学学报》《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多项智库成果获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零讯》、安徽省政协采纳并批示。
07 杰出校友
朱晓喆,男,汉族,1975年生,安徽省蚌埠市人。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1998年7月毕业于安徽财贸学院(现安徽财经大学)经济法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2001年7月,获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12月获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9月任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民商法专业硕士生导师。华东政法大学“比较民法与判例研究所”所长。2011年德国科隆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2013年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现任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袁钢,男,1979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2001年7月毕业于安徽财经大学经济法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1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R. Randle Edwards Fellow访问学者。2011年9月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实践教学教研室副教授,法律实践教学教研室副主任。2012年任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生导师。2013年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实践教学教研室主任兼任法律职业伦理教研室副主任。2016年9月任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教授。2018年9月任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2019年9月晋升)。2020年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2021年任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研究所所长。2022年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高端智库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治研究基地副主任。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高端智库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治研究基地副主任。
